公司动态 分类
【新春走基层】妙手回春的文物“医生”MG体育发布日期:2024-02-19 浏览次数:

  MG体育央广网海口2月10日消息(记者 蔡文娟)手术刀、镊子、显微镜、烧杯、乙醇等一应俱全,锈蚀的铁块、残损的木板等文物放置在平台上,等待着文物修复师们“诊断”与“治疗”……走进海南省博物馆文物修复室,俨然走进一家“文物医院”。

  从密封袋中小心地夹出一块十几公分大小的铁块,上面粘附着的木屑与锈蚀已看不出文物原本的样貌。海南省博物馆文物修复师李晶晶用手术刀缓慢分离出几块样本,再将它们小心放入袋中。“要将这些样本送去检验,查看有哪些成分,为保护修复方案制定提供依据。”

  2019年从大学毕业后,李晶晶就入职了海南省博物馆,成为一名专职的文物修复师。“我以前的兴趣点是落在文物保护的方向。工作以后才发现文物修复同样很重要。”李晶晶告诉记者,文物修复工序复杂精细,有一套固定的程序流程,前辈一直和她们强调要先拍照记录,然后用仪器进行检测,掌握文物的受损部位、破损程度、污渍成分等,再制定修复方案。

  在海南省众多的文物修复工作中,“华光礁Ⅰ号”算得上头等大件。“华光礁I号”是我国首次在远海发现并成功打捞出水的一艘南宋木制沉船,也是我国第一艘在远海采用分解打捞的方法打捞出水的古代木船。

  511块船体构件、上万件出水文物、十余年的修复周期,从2008年起,海南省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团队就在与时间较量,对沉船文物进行去霉、脱盐、脱硫、脱水、加固等一系列保护和复原工作。2023年12月6日,“华光礁I号”二期修复工作启动,计划对船板进行高分子保护材料填充、加固、干燥、定型等,同时对船体进行三维模型建立,开展复原研究……预计需3年左右,才能完成船身修复工作。

  刚步入华光礁I号沉船保护实验室门口,一股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。实验室内,部分“华光礁I号”的船体构件被整齐摆放MG体育,有些还用渔网包裹着。

  记者看到,一个巨大的长方体大池用多块玻璃推门进行了隔挡,并覆盖上十余块磨砂玻璃。李晶晶推开其中一块玻璃门,一股热气迎面而来。随后MG体育,她将玻璃盖板移开,一池黄褐色的液体里摆放着大小不一的木块,仔细观察木块,偶尔还有微小气泡排出,和木屑残渣一同漂浮在水面。

  “这里面都是填充液,将经过脱盐等流程的出水文物浸泡其中,通过阶梯性提高溶液浓度,让里面的高分子材料逐步置换出文物的水分,进行填充加固。”李晶晶介绍,这些都是‘华光礁I号’的船体残片,每个都有编号,已经浸泡在溶液内好几个月了。

  李晶晶说,文物监测工作离不开人,她和团队的伙伴每天轮值监测水中的溶液浓度,有时候一待就是一整天,为的是监测溶液填充浸透效果,好制定下一步的修复计划MG体育。“最久的一次是连续监测了5个小时。这个工作重复、枯燥,却半点都马虎不得。一旦出现分毫差池,打破的就是不可逆的岁月痕迹,所以每项数据都要及时确认登记,这些都是后续修复工作的依据。”

  因“华光礁I号”打捞上来的时候仅存船底部分,可辨认的主要有龙骨、龙骨翼板、抱梁肋骨、舱壁板(痕迹)等构件,木材糟朽程度非常严重,这也让保护修复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。“水下文物修复,除了基本的文物修复知识过硬,还得另外掌握脱盐、定型的特殊技术。“李晶晶说,在修复之前,团队会用一些样品进行试验,看传统的修复手段是否适用。但是“华光礁I号”有它自己的独特性,有时候,就需要去琢磨新的方法和材料,每当取得新突破,都是对团队的肯定。

  目前,海南省博物馆负责“华光礁I号”的文物修复团队共有12人,其中5名都是跟李晶晶一样年龄段的“90后”。“历史只有一次,文物修复不能出错。”李晶晶认为,做文物修复工作,定心MG体育、专心、细心、耐心都缺不得,“每件文物都不尽相同,工作时一门心思琢磨手中的器物,是一种乐趣。”

  文物是一种无法再生的历史资料,每修复一件,就是在完成一次和历史的“对话”。“‘华光礁I号’的修复还有漫长的路要走,然而‘择一事终一生’,看着文物能在我们手里重新‘活起来’,不就是这个职业的意义吗?”李晶晶笑着说。

  文物是一种无法再生的历史资料,每修复一件MG体育,就是在完成一次和历史的“对话”。

官方微信关闭